2017气候分析与气象观测研究项目
2017气候分析与气象观测研究项目
方案特色
本次学习通过参观北京观象台、气象台,与专业人士互动、实际操作,了解的各类气象观测仪器及观测结果,听专业技术人员的讲座,并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,实际参与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,以了解北京的气候特点。同时,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庞大的气象数据种类、获取方法、其所表征的意义及主要气象要素的统计、分析方法,以及天气预报及相关行业中的应用。学习如何识别各类气象灾害(如暴雨、高温、雷电、大雾等),和遇到灾害性天气时正确有效的避险方法。
项目导师:马京津
副研级高级工程师/硕士生导师,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大气科学专业,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工作。近5年主持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,司局级科研项目6项,多次参与国内外气候与气候变化学术交流活动。参与撰写住建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《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》,并作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。参与2项行业标准和2项地方标准的编写工作,发表技术论文十余篇,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,司局级奖励5项。
适合人群
气象、统计、环境保护等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及部分优秀的高中生
活动内容
Day 1 开营及课题介绍、气象基础知识学习
1、开营,科研项目背景介绍,站台及科普馆等场地观摩
2、相关科研知识的文献检索介绍、论文方向研讨
3、雨的发展历史介绍、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工作原理学习及酸雨测量
4、北京地区降水特点、城市内涝灾害与防范措施拓展学习
课程地点:观象台
Day 2 观测仪器介绍以及自动气象站仪器组装
1、风的观测种类、观测仪器以及仪器工作原理介绍
2、室外观测与实践
3、自动站组装过程学习(包括传感器、采集器、与笔记本的数据线连接以及端口的设置等内容)
4、组装6要素自动观测站,并做到数据正确。需要准备:笔记本(可以装观测软件的)温、压、湿、风、雨的传感器,相关工具(螺丝刀、万用表等)
课程地点:观象台
Day 3 天气预报方法介绍
1、北京天气气候概况介绍
2、天气学的基础知识及天气预报方法介绍
3、介绍天气图、原理、案例及其应用
4、动手进行天气图绘制工作
课程地点:气象局(气象台/气候中心)
Day 4 研究报告选题,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案
1、介绍研究报告选题(由红叶变红的时间来分析全球变暖、北京地方风的特点、电力负荷和气象条件的关系、北京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等方向)
2、学员确定选题及报告撰写
3、数据及参考文献收集整理
4、科研报告及论文撰写指导
课程地点:气象局(气象台/气候中心)
Day 5 处理数据、完成研修报告
1、课程回顾,完成科研报告/论文与答辩交流
2、科研成果汇报,颁发研修课程结业证书
课程地点:观象台
活动收获
1. 在国内重量级科研单位参与课题工作与监测过程
2. 了解气象数据的种类、各类统计形式及表征意义
3. 对气象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初步、直观地感性认识,体验本课程的重要性和科研意义
4. 独立完成一份可交流的学术研究报告
5. 获得由科研顾问签发的课程结业证书
6. 由科研团队指导老师出具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推荐信
常见问题
项目时间:2017年1月21日-25日
项目地点:北京市观象台、北京市气象台、北京市气候中心
每期学员人数:6-8人
评论 丨 共0个
